蘇聯解體之後,基洛夫芭蕾舞團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褪除;
但是,基洛夫頂著「俄國古典芭蕾之最」的光環,
首度造訪一個國家,絕對稱得上「歷史事件」。

十餘年來,
在「空穴來風」、「雷聲大雨點小」或「雜牌軍」等傳聞滾動之中,
基洛夫芭蕾舞團終於有了台灣之行,
十一月三日至七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公演全本《天鵝湖》和《胡桃鉗》,
在舞迷翹首期盼的同時,「基洛夫神話」值得率先開講! 



皇室建校推廣,平民藉芭蕾翻身

芭蕾在義大利、法國萌芽、茁壯,
俄國後來受到了感染,進而發揚光大,
在彼得大帝主政末期,
王室及上流社會掀起了芭蕾表演熱潮,蔚為時尚;
一七三八年,
彼得大帝的姪女──安娜女皇邀請法國舞蹈家蘭德(Lande)在聖彼得堡教芭蕾,
「冬宮」設立了「帝國芭蕾舞校」(又稱「皇家芭蕾舞校」),
學生均是沙皇王室侍從及僕人的小孩,還組成了「帝國芭蕾舞團」。

到了熱愛藝術的凱薩琳大帝(凱薩琳二世),
她禮聘義大利舞蹈家勒畢克、安吉里翁尼全力推廣芭蕾。
隨後主政的沙皇保羅二世,又重金邀請法國舞蹈家狄德羅(Didelot)來聖彼得堡。
狄德羅為俄國芭蕾建立了風格形式,居功厥偉。

一八三六年「帝國芭蕾舞校」搬遷至「戲劇街」,
學習芭蕾不再是王室僕人子弟的專利,在沙皇提供金錢資助下,
許多貧苦人家把有跳舞天分的孩子送往「帝國芭蕾舞校」習藝,
入學標準極為嚴苛,簡直是萬中選一。
一八六○年「馬林斯基劇院」落成,躍升為俄國最重要的表演藝術殿堂,
附屬團體有歌劇團、芭蕾舞團與交響樂團。



「基洛夫」之名源於紀念遭刺殺的共黨第一書記

一九三五年是關鍵年,蘇聯政府為了紀念遭刺殺的共黨第一書記基洛夫,
下令「馬林斯基」改名為「基洛夫」,
直至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才恢復舊名「馬林斯基」。
不過,因為「基洛夫芭蕾舞團」這個招牌延用了近六十年之久,名氣響遍全世界,
致使現今赴外國演出仍用「基洛夫芭蕾舞團」名稱。

從帝俄、蘇聯到共產制度解體的俄羅斯,
基洛夫芭蕾舞團曾順應政治制度丕變而調整創作方向,
為了配合一九一七年俄國大革命帶來的變化,
一九二○年代初期先潛伏一段時間,後來才恢復排練古典芭蕾舞劇,
並演出《西班牙隨想曲》、《天方夜譚》等新編舞碼;
到了一九三○年代,蘇維埃國家民族主義意識高漲,
伐伊諾能編的《巴黎火焰》(1932)算是時代產物,
至於瓦加諾娃編作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情題材和政治色彩沾不上邊;
而一九六○年代葛里戈羅維奇創作的《石中花》、《愛情神話》,
編舞手法臻至爐火純青之地步,一直被基洛夫舞團視為珍貴資產。 



編舞家裴迪巴打造基洛夫經典舞碼

誠然,基洛夫芭蕾舞團能有今日的成就,
除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舞蹈家狄德羅帶來的革新熱力;
另有兩位不能不提的人物,一是編舞家裴迪巴(Marius Petipa),
二是俄國芭蕾教育家瓦加諾娃(A. Vaganova)。

裴迪巴被後人尊稱為「古典芭蕾之父」。
如果沒有裴迪巴,俄國芭蕾史勢必要改寫。

一八四七年法國舞蹈家裴迪巴赴聖彼德堡教芭蕾,
他在馬林斯基劇院工作長達四十一年,
除了為「帝國芭蕾舞團」(基洛夫的前身)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更把舞團帶至芭蕾表演的顛峰。
裴迪巴建立了男女雙人舞的三段式標準模式(男女雙人舞、獨舞到雙人舞),
還極力倡導芭蕾與大型管弦樂結合的表演形式,
講求場面壯觀,動用交響樂團伴奏。
也因為這些變革,芭蕾舞劇才真正有了獨立的地位。
裴迪巴總計為「帝國芭蕾舞團」編了五十四齣芭蕾舞劇,
《天鵝湖》、《唐吉訶德》、《雷夢達》、《胡桃鉗》、《睡美人》、《印度舞伎》等。



名師瓦加諾娃培育閃閃芭蕾群星

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活水來自舞校培育的頂尖人才,芭蕾教師瓦加諾娃最功不可沒,
她所建立的芭蕾教學系統,從廿世紀初影響至今。

瓦加諾娃出生於一八七九年,直至一九五一年辭世,
她的舞蹈生涯橫跨帝俄和蘇維埃時代。
瓦加諾娃先在「帝國芭蕾舞校」隨伊凡諾夫、瓦珊、尼可萊斯勒加等名師習舞,
畢業後加入「帝國芭蕾舞團」,
她後來對芭蕾教學產生極大的興趣,
蒐整了法國、義大利等芭蕾強國的教學資料,擷取所長,
再融入俄國芭蕾原有的優點,逐步研發出一套獨特的芭蕾教學系統。

廿世紀上半葉數得出來的基洛夫芭蕾巨星,個個均均出自瓦加諾娃門下,
她的芭蕾教學對動作、肌肉運用均有精準分析,
為此,從「帝國芭蕾舞校」到「馬林斯基劇院附屬芭蕾舞校」,
想跟瓦加諾娃習舞的學生愈來愈多,還有許多外國人前往取經。

瓦加諾娃樹立了芭蕾教學體系的權威地位,個人聲望甚高,
一九三一到一九三七年她出任「國立歌劇芭蕾學院」、「基洛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蘇聯政府感念她對芭蕾教育的貢獻,
後來把基洛夫芭蕾舞校改冠上「瓦加諾娃」的名字。



編演人才匯聚,為全世界芭蕾搖籃

基洛夫芭蕾舞團散發著璀璨光輝,
從舞星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瑪可洛娃……
到編舞巨擘佛金、巴蘭欽等人,
全部來自基洛夫芭蕾舞團,堪稱培育芭蕾人才搖籃。

以跳「垂死天鵝」在芭蕾史留名的帕芙洛娃,
八歲那年隨父母在馬林斯基劇院看了舞劇《睡美人》,
自此立下要當芭蕾伶娜的志願;
後來帕芙洛娃考進了「帝國芭蕾舞校」,畢業後加入《帝國芭蕾舞團》,
跳遍《吉賽兒》、《唐吉訶德》、《印度舞伎》、《睡美人》等經典芭蕾舞劇。
尼金斯基擁有「舞神」之美譽,十歲考上「帝國芭蕾舞校」,
畢業後進入「帝國芭蕾舞團」,立即擔綱了獨舞角色,
常和帕芙洛娃等大牌舞星搭檔演出。

被譽為「天生舞者」的紐瑞耶夫,不僅在「帝國芭蕾舞校」踏出習舞的第一步,
一九六一年隨基洛夫芭蕾舞團赴歐洲演出時,還在巴黎發生了「跳機」事件,
在歐美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也是廿世紀男性舞者的第一人。
巴瑞辛尼可夫也追隨紐瑞耶夫的腳步,選擇了投奔自由,
後來當上「美國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連同編舞家佛金、巴蘭欽在內,如此多代表性人物來自基洛夫芭蕾舞團;
不過,後來他們多半加入了狄亞基烈夫領導的「俄國芭蕾舞團」,
分別在西歐或美國重燃演藝生命的火花;
但不可否認的是,基洛夫是給予他們芭蕾養分的根源。


現任總監年輕有志,維持傳統也積極創新

長久以來,基洛夫歷任藝術總監絕大多數是舞者出身,
能跳能編,但因政治環境因素及人事傾軋等諸多問題,
爭奪此一大位常見暗濤洶湧。
現任藝術總監瓦茲耶夫(Makharbeq Vaziev)才四十四歲,
他自一九九五年四月起接掌舞團,
努力的標竿是:「馬林斯基劇院有如此多珍貴的古典芭蕾資產,當然要繼續保存、發揚。」
但是,瓦茲耶夫也不諱言,
「在傳統芭蕾資產之外,仍有許多值得開發的新生命,
基洛夫需要製作更多新的芭蕾節目,不斷迎接挑戰,拓展更大的視野。」

◎作者/張伯順(文字工作者)
原文刊載於《PAR表演藝術》第142期,特別企劃,p.40-43,2004年10月。
更多精采文章請閱當期雜誌。




延伸閱讀:

KIROV基洛夫芭蕾巨星開幕之夜-閒聊
基洛夫芭蕾排練 現場目擊
香水般的基洛夫(Kirov Ballet & Orchestra)

C-マンショ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ribb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